兵的型发大模展的真相真实位AI老一三大思考
九月的上海依然炎热,在区块链全球峰会的讲台上,我分享了自己这十几年来在大模型领域的观察和思考。作为一名从2007年就投身AI研究的老兵,看着这个行业从最初的"玩具"发展到如今的"巨兽",内心真是百感交集。 每次提到大模型,人们总会问:它到底会变得多大?说实话,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2000年代初期,那时我们都还在为128MB的内存感到兴奋。从历史来看,模型规模的增长就像是一列停不下来的高速列车。 我记得2019年在Google工作时,我们团队开发的大模型在当时简直是"独孤求败",把GPT2远远甩在身后。但谁能想到,几年后OpenAI能给我们这样一场"逆袭"?这让我明白,在这个领域,永远不要小看任何对手。 现在的GPT4已经是万亿级别的庞然大物了,训练一次要花掉400万美元。很多人担心这会不会变成一场"烧钱竞赛",但我要说:别急。2010年时,训练一个简单的深度学习模型也要花费相当于现在100倍的计算资源。技术进步的魔力就在于,今天的高端技术,明天就会变得触手可及。 经常有人问我:"蓝教授,您觉得应该发展通用大模型还是行业专用模型?"这个问题本身就反映了人们对AI的一种误解。就像问"应该用电脑还是计算器"一样,两者根本不矛盾。 我有个生动的例子:汤姆猫。这个陪伴类产品在全球拥有4亿月活用户,以前它只是个简单的语音复读机。我们的多模态技术让它真正"活"了起来,能理解情绪,能主动交流。这就是通用技术赋能垂直领域的完美案例。 说到这,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发现:GPT4直接做24点游戏的正确率只有7.3%,但如果我们帮它把问题分解一下,准确率立刻飙升到74%!这说明什么?大模型就像个天才实习生,你需要给它适当的指导。 现在大模型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经济和信任问题。训练成本高企,数据隐私堪忧,这都是阻碍落地的"拦路虎"。说到这里,我特别赞同今天曹老师的观点:Web3可能是破解这些难题的钥匙。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让每个手机用户都成为计算节点,那推理成本会降到什么程度?就像滴滴改变了出行方式一样,共享算力可能彻底改变AI的经济模型。这让我想起实验室正在做的一个有趣尝试:通过区块链技术激励模型开源和数据共享。 最后想说一个容易被忽略的事实:现在大家都太关注模型的"智商"了。但你知道吗?Character.ai的模型交互时长是ChatGPT的7倍!为什么?因为它更懂人心。 记得有一次,我爱人问我一个情感问题,ChatGPT的回答专业但冷冰冰。这让我意识到:AI要真正融入生活,光会解题远远不够。就像搜索引擎从最初的关键词匹配发展到现在的个性化推荐一样,大模型的情感化是必然趋势。 站在2023年这个时间点回望,我越发确信:大模型正在重塑我们的世界,这种改变比大多数人想象的更快、更深。但与其担心被取代,不如思考如何与AI共舞。毕竟,工具永远只是工具,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模型越大越好?这个趋势不会变
通用还是垂直?这是个伪命题
成本与隐私:Web3或是解药
未来已来: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GFT币半小时暴涨至0.015美元,这波行情能走多远?
- 昨夜空单完美收割1万刀,今日以太坊再下一城!
- FIL的漫漫熊途:社区信仰还能持续多久?
- 以太坊Layer2真的是万灵药吗?这位IBC专家泼了盆冷水
- 比特币行情分析:市场疲态凸显,这个关键点位决定后市走向
- 加密寒冬中的「秃鹫」?a16z一周四投背后的市场博弈
- 香港数字货币合规化浪潮:大牛市的前奏曲?
- 盲盒革命:X-Show如何重塑数字资产投资体验
- Worldcoin:一场关于普惠金融的革命实验
- 揭开以太坊Gas费的面纱:我的实战经验分享
- FriendTech热潮降温:Web3社交的未来何去何从?
- 8亿用户撑腰的TON生态:高估值背后藏着哪些机会与风险?
- 美股狂欢背后:谁在为高价买单?
- Friend.tech社交代币化热潮背后:一场风险与机遇并存的狂欢
- 艺术点亮世界:OLYMP'ARTS 2023雅典盛典全记录
- 金辉的实盘捷报:300点BTC盈利背后的交易智慧
- 普通人如何在元宇宙淘金?白名单玩法全解析
- 胖企鹅逆袭记:从濒临崩盘到市值翻倍的NFT奇妙旅程
- 加密老炮的忠告:牛市前必知的3个残酷真相
- 加密寒冬里的抄底暗涌:顶级VC们正在下一盘大棋?
- 搜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