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A的话关于I遭之争未来遇W一场语权
最近科技圈真是热闹非凡,先是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认罪辞职,紧接着OpenAI上演了一场堪比宫斗剧的权力争夺战。说实话,作为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观察者,这种戏剧性的场面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记得上周六早上刷推时,看到Altman被董事会赶下台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又来?"。这剧情反转得比比特币价格还快——先是投资人施压,Altman试图回归,然后宣布加入微软,最后居然又戏剧性地官复原职。就像我朋友打趣说的:"这比《纸牌屋》还精彩,毕竟科技圈从不按剧本走。" 在这场闹剧中,最引人深思的是Web3圈的反应。Coinbase前CTO Balaji Srinivasan等人抓住机会大谈"去中心化AI"的必要性,把OpenAI董事会描绘成"AI末日论者"。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让我想起2017年ICO狂热时期那些天花乱坠的白皮书。 说到有效加速主义(e/acc),这个源于硅谷的思潮确实耐人寻味。去年在旧金山参加一个区块链会议时,就听到不少与会者把它挂在嘴边。简单来说,他们认为技术发展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不可阻挡,任何试图减速的行为都是对进步的阻碍。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科技泡沫的人,我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了。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人们也说过"这次不一样"。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完全不顾社会适应性和潜在风险,那就是在玩火。 有趣的是,Web3圈对OpenAI事件的评论充满了"他们vs我们"的对立叙事。Balaji甚至把AI安全讨论比作"新时代的麦卡锡主义"。这种二元对立的话术让我想起当年比特币极客们对抗传统金融体系的论调。 但实际上,AI安全问题远比这种简单对立复杂得多。就像我在斯坦福参加的一个AI伦理研讨会上听到的:"技术发展和社会治理不是零和游戏。"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担忧,更多的是基于技术伦理的理性思考,而非什么"末日论"。 Sam Altman的立场其实很有代表性——他既追求技术进步,也重视安全监管。这让我想起2018年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当时就有专家提出"负责任的创新"概念。技术发展就像开车,既要踩油门,也要会刹车。 Web3圈对"去中心化"的执着追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权力结构的不信任。但就像我在新书《科技与社会的共舞》中写的:"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这场争论让我想起20世纪初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力学的著名辩论。科技发展从来不是单行道,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制衡。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加速与减速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毕竟,无论AI还是Web3,最终都是要为人类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保持开放心态,倾听多元声音,或许才是我们面对技术狂潮时最需要的智慧。从OpenAI闹剧看科技圈权力游戏
有效加速主义:科技精英的乌托邦幻想?
AI安全与Web3话语的碰撞
在加速与减速之间寻找平衡
结语: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理性声音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稳定币市场上演收益争夺战:谁在赢,谁在输?
- 币市回调期的投资策略:如何在震荡行情中捕捉机会
- Kohl's的困境:迷因股狂欢背后的零售业寒冬
- Doubler V3震撼来袭:一场区块链金融的革命性升级
- 8月28日加密货币市场观察:比特币、以太坊走势解析与操作建议
- Web3教育新篇章:近畿大学黑客松的精彩24小时
- 比特币突破4万美元大关:狂欢背后的市场逻辑
- 数字人化小六开讲:供应链金融中你必须知道的抵押质押那些事儿
- 9月22日数字货币合约交易策略:警惕周五波动中的机会与风险
- 隐私赛道:下轮牛市最值得期待的技术革命
- DePIN崛起背后:去中心化基建能否颠覆传统?
- 闪耀胡志明:2023金融盛会留下的思考与感动
- 市场情绪过山车:PPI数据引发的暴跌到底在玩什么把戏?
- GCW FINANCE:当金融遇见区块链,一场价值互联网革命正在上演
- 朝鲜黑客的数字黄金大劫案:30亿美元加密货币被盗背后的惊人真相
- 揭秘仓单与提单:你真的分清这两兄弟了吗?
- TRX逆势上涨:0.1美元大关近在眼前?
- 2024年加密牛市全景指南:普通人如何把握这波财富机遇
- 比特币期权市场暗流涌动:5万美元目标真的触手可及?
- ADA强势反弹:单日暴涨39%引爆加密货币圈
- 搜索
-